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不止于学问——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散记(下)

6月16日,广州大剧院,《秦王孟姜》

距离在香港新光第一次看差不多一个月,具体剧情观后上次已经写得很详细了,这里补充记录一下这一场的新发现。

首先开场幕布前有一辆车,之前没太在意,这次重看才知道是隐喻始皇出巡,序幕一段舞蹈与武打结合的场面一方面象征始皇的功绩,包括平六国建长城,另外也交待了始皇出巡遇刺这件事,千布在序幕就已经跳反,只是当时大家都没往刺客这方面想。开场舞蹈好似也有修改,既视感没那么重了,葛锐娟的武打熟练度也终于有提高。其次就是内容上的一些BUG进行了修订,比如赵高的指鹿为马删去了,这个历史错乱得太离谱,删去是应该的。至于赵高是如何从宦官变成了丞相,李斯只能去观星……那就理解为剧本设定也无妨,这场的李斯是小特,穿的还是韩信的衣服,市院内部的资源调配真是流动得毫无障碍。另外师襄子的“前朝”官服改成了“先皇”,也比较符合逻辑,不然秦以前的朝代可就是周了。还有爱染雌马之前的词是死于雄马“怀中”,想一想马的形态……仿佛不太合理,这次就改成了“身旁”(字幕改了,陈振江没改过来)就合理得多。此外改动最大的莫过于把全剧主旋律BGM从梁祝协奏曲改成了梁祝变奏曲(咦),改动之前这原来是一个很大的槽点,秦王梦中听到的曲子是梁祝……怎么想都很奇怪吧!改了是很好,但改过之后的旋律就没那么上脑,听过一两遍印象也不太深,所以当后面秦王在殿上哼出来的时候就没有那种一开口观众就知道他在哼什么的效果,因为没有了熟悉度,这段的戏剧效果也就没那么好了。回想内地剧团接李大师的戏,好像从香港演完回来就会进行一番合理性调整,之前《情话苏东坡》也是回来之后就删了袜子汤,《金石牡丹亭》一整段“倒房窥艳”都不见了。原梗恶趣味这是没跑的,但有时确实是有趣;合理归合理,有时却很无聊。戏剧里最难揣摩得透的,大概就是“好看”二字了吧,这当中有美学,也有心理学,还有社会学……只是对一介观众而言,“好看”二字最简单直接不过,直觉是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享受的就是那么一种心情。强行解说,反落窠臼。

四处看了《秦王孟姜》的评价好似比较两极,有捧上天的,也有很不以为然的。我个人觉得,能让人看后有所思考的都是好戏,《秦王孟姜》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我觉得它能算是好戏了——尽管这次为了赶地铁,没等完场我就走了,走的时候发现有不少人同样受不了尾声一段的播录音摆POSE而跟我共同撤退的……不得不说广州这场观众的反应比香港场冷淡多了,有些出彩点都毫无反应,我们这排后生妹妹仔就先后被前后排的“资深观众”指责“少见多怪”或者阴阳怪气地表示“真不喜欢跟不会看戏的蠢人坐一起”。但我觉得看戏情绪投入,感受到好处而叫好鼓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向素质高的香港观众尚且如此,广州某些观众掏着30块买戏票就以衣食父母自居,真不知这优越感从何而来。以秦始皇这样偏花脸的角色作为主角,在粤剧舞台上是很少见的,这种突破我很喜欢,但当然就历史人物刻画的深度和方向来说,对比其他剧种的同类作品例如《曹操与杨修》,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就是了。虽然我之前说过这部戏没让秦始皇和孟姜女乱搞,格调提升不少;然而完全没点情感戏,看得也是很枯燥,尤其欧大哥一人分饰两角,秦始皇时是将孟姜奉为神女,然而当他是万杞良时也不见得对孟姜有多少感情嘛……咋能这么面瘫呢?记得当初看《刑场上的婚礼》都不是这样的。就剧本来说,目前李大师的戏我看过最喜欢的是《金胎蝴蝶梦》,演得也好,改天再另写了。

6月17日,江南大戏院,危佩仪师生好友专场

能看到这场很感谢聪哥,之前打锣都找不到这场该在哪里找票务,本来只是想打听一下售票或者领票的渠道,结果他很爽快地答应帮我们留票了(而且位置很好,拿到票时一整个惊呆)。取票时被调侃看戏那么多次了后台都不会走……这有什么奇怪的本来就只关心台上的事情嘛!>///口///<!不过这场还是跑了几回后台,也有很多阿姨阿杯一起跑,大家都是来追星的,这种场面确实见怪不怪,因为有着集邮爱好的危佩仪老师的场子还是比较有质量的,主要是嘉宾有质量。

两天内再次见到《幻觉离恨天》,感受不同,上次是看咪姐的黛玉,这次是看宝哥哥的宝哥哥(咦)。宝哥哥的宝哥哥让我觉得嘉宜专场时的妆面有多么的毁人不倦……上次那妆面难看得让我直接拒绝看舞台,但其实宝哥哥多好看啊!虽然按气质面相来说,宝哥哥其实不大适合宝玉,太华丽而且太像老司机了,演隔壁王爷还差不多,可是真扛不住人靓而且唱功了得,再OOC也认了。脑内合并了一下两版《幻觉离恨天》,觉得咪姐的黛玉和宝哥哥的宝哥哥,画面还是很美好的~

《花王之女》这部戏很少看人演,《秋月照离人》倒是经常上折子戏的节目表,算是私伙局点播率颇高的曲目。不过不知道是因为不熟悉还是演员发挥问题,这首我当晚听得比较走神,而且情节看不太懂……男主从家里偷跑出来就为了告诉女主自己要结婚了然而我心里是不愿意的?两人各种难舍难分好一阵得出结论只有私奔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但最后是男主说时间不早我要回去结婚妹子咱们下辈子见……纳尼?黑人问号.jpg李伟聪的白衣小生扮相很好看,就是全程都一张很方的麻薯脸23333

粤剧节这几天,我看欧大哥的戏看得最爽最舒服的就是这晚上的这段《血溅未央宫》了,泰然自若,游刃有余,感情到位,气势也很强,还有余裕在“武打”场面里逗小猫似的关爱对手,结尾还大大地卖了个萌——灯光暗下去之后,他居然缓缓把插进去的竹剑拔出来,脸上浮现谜之笑容……我们都笑得不行了好吗!中场拍完大合照,还拽着将要合上的幕布朝观众席无比笑容灿烂地比了个YEAH……果然比大帅比更犯规的就是大帅比会卖萌!

这一场的意外收获是演《花迷蝶醉》的司马祥。开始时对小帅哥能演好这么一个俊扮丑生角色是不太抱期待的,没想到他意外放得开(毋宁说是放得太开了!),浪起来贱萌贱萌的,把男主那种被财色所迷的情态演得超可爱!话说他是学新马腔的,眉眼间奇妙地有点像邓兆尊……当然要好看一点就是了。

6月18日,广州大剧院,《骏逸蜚声——黎骏声粤剧艺术专场》

去年11月看过专场首演后就感叹过,什么时候声哥这个专场搬去大剧院再演一次就好了——想不到现在真能实现,尽管我还是那句话:大剧院不适合看戏。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过之前几场考验,这一场的音响效果明显调整得比之前几场好,声音集中度高,整场都被靓声环绕,真是舒服极了,就是可惜在看不清脸……诚如裤子君所言,声哥的戏看不清脸,舞台魅力至少损失20%。何况他还是一个活在表情包里的男人(喂)颜艺也是艺术,不要不信!

开场之前其实我有点担心,一来是开幕式演出的不如人意落下了阴影,由此对粤剧节惠民演出的质量抱持了若干疑问,二来专场首演的观感太好,担心这一场阵容不如上次(欧大哥和崔玉梅没参演,换上若干青年演员)会有落差,三来经过粤剧节这么多天的密集演出当天下午还跑去彩虹曲苑唱了个曲……状态能否保证晚上再完成这么一台高强度的专场,实在是未知之数。事实证明我这些乱七八糟的担心纯属多余,爱豆不愧是一位成熟、认真、敬业的优秀艺术家,这次尽管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但整体呈现的水平和效果比之首演是只好不差,作为一台个人艺术专场,节奏感把握得尤其好,在六个几乎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之间切换,尚觉挥洒自如——这种感觉太妙了。场后听说有妹子被秒圈粉,这真是太正常了好吗!这个专场就是会让人一秒烧光森林啊!(比如我)至于有人说觉得这场戏路单一只有温柔小生的……对此我只想说一句话:你怎能指望一头牛的脑子,能分辨得出是高山还是流水呢?

全场第一个惊喜是咪姐的庄妃。我这人比较另类,一直就比较爱咪姐的庄妃,而且专场这版感觉尤其好,威而不露,气势非凡,不用出声都能在千军万马中镇得住场。咪姐从前一贯以贤妻良母形象居多,青衣戏尤其好,但总觉得自从演过吕后之后气场就愈发不得了,唱做念都比以前更精彩,驾驭角色也更自如,尤其庄妃本身正是雄才大略与贤妻良母的结合体。花旦到了这年纪还能不断有艺术进步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咪姐真不愧是我的女神!第二个惊喜是陈觉,过场一段辫子功功底很扎实,真的就是凭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来压场,感觉真好。第三个惊喜是余碧玲的佩珊,我开始还没认出来以为陈韵玲的功底短时间好了那么多(喂),但后来开声才发现不对,说真的,余碧玲比陈韵玲要更适合这种刚强烈性的女子,只是唱功有待进步,这段的配合度也不如上一版来得好。

整体编排和首演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局部微调,基本都是改得更流畅更好了。最大的改动是删去了三上碉楼一段。虽然作为个人专场来说,《碉楼》的两段,三上碉楼其实比重逢更体现个人艺术水平和价值,重逢更多的还是花旦戏(而且为了拖赶妆时间还加入了拜月的一段女角独唱),不算长的一段戏里最后的念白居然还是录音……不过一来从《碉楼》过渡到《洪承畴》中间时间太短,后面三段都是需要高强度体力支撑的剧目,过场时间不够真的容易缓不过来;二来三上碉楼的唱段以南音为主,曲牌又跟前面的《梦会太湖》以及后面的《花月影》重复度高,所以删去也是合乎逻辑的考虑,尽管我真是蛮喜欢听这段的尤其是三十年后版本。现代戏有个不大好的地方就是口白台词多,尤其为了不显得这些口白台词太没有戏曲感所以有时就要配上气氛音乐来渲染,这些气氛音乐一般是预先录制好的,无法通过乐队现场拍和修正,于是我就只见声哥在这段里不小心少说一句台词之后,后面每一句都有意压一点节奏,最后说到“我要让这碉楼为我作证……”正好跟BGM的高潮位置合上……这音乐感也是厉害得没谁了。看老倌处理状况的临场反应就跟捡到彩蛋一样惊喜,当然我并不是在期待现场有状况就是了!

这场我是带上爸妈一起看的,场后我爸问我觉得哪段最好看,我想了想,按个人喜好而言肯定是《李白》,其次是《洪承畴》,但真的纯客观衡量艺术水平、完成程度的话,最好的还是《花月影》特别是《花落流红》那段。李白是胜在气质吻合度高,潇洒不羁,又因为身份是老爷子,因此狂而不浮,诗酒剑三大特色都融于一个“仙”字,编排和表演都很好,但由于每次都放在最后,体力方面不是很跟得上,所以看了两次都对完成度有点遗憾又觉得无法要求太高,或者能有机会单独演这段就好了。洪承畴这一次的发挥比上一次更自然妥帖,语言处理更细致,但这部强调演技,看不清脸就打了很大折扣,何况这场还掉胡子掉裤子(?)说不影响是假的;再说这也不是独角戏,自己发挥好之余还得看对手发挥,小特的夏完淳比较漏气,跟余碧玲的佩珊则还需要磨合。而林园生这个角色的表演已经非常成熟了,用句不大恰当的比喻就是人戏合一,你可以感觉他整个人已经融入到那个角色之中,每一下动作、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就算我坐在山顶看都情不自禁要被吸引,实在是非常精彩。当然看《花月影》这段戏还是需要知道剧情背景,不然不知道为什么林园生之前还跟杜采薇谈情说爱,忽然就陷入这种人格分裂的疯狂之中,时悲时喜,从逃避、挣扎到崩溃而绝望寻死,最后在舍弃一切的空无中得到彻悟和解脱。所以这两次看声哥专场,我最不爽的就是场刊或者说戏桥,光只有图和节目表,一点关于折子戏的介绍都没有,上一场可以说是粉丝向,会买票来看专场的基本都是粉了,对爱豆的戏很熟;但这次不是啊,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看,甚至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粤剧。演出质量固然重要,然而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呢。

结语:

十天的粤剧节追戏日子,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充实。这次最开心的是能跟一群戏友一起追,大部分都是年轻上班族,大家说说笑笑聊聊,一起花痴一起吐槽,十分哈皮。

很奇妙的一件事,年轻上班族本该是最有发掘潜力的观众群,他们大多有高等教育背景,有消费能力,也有庞大的文艺消费需求——可是往往就是最受忽略的一群。我就不说那些蛋疼的工作日日场演出排期、难以计数的进校园包场、时至今日还难以普及的网上售票……单说这次粤剧节,说到观众中年轻面孔增加,媒体官方众口一词,都把我们归入了大学生,以此作为进校园的成果之一——别傻了好吗,这个时间段,大学生不是在准备毕业就是在准备考试好么,多少人能有空过来看戏?

因为在观念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观众群,所以在宣传推广定位上也从来不会把这样的一群受众的需求考虑在内。英姐说,培养一个粤剧观众很难;我们说,追戏好难……想看一场演出,想看一出自己喜欢的戏,不怕求爷爷告奶奶,最怕连求都不知道上哪求;不是年轻人不愿意进门,而是从门外看来,你们只想跟自己玩,并没有一点“请进”的意思——那就别怪门外人纵然驻足一时,最终还是摇头离去。

四年一次的粤剧节无疑是一场热闹的盛会,喧嚣过后,我更希望这次粤剧节能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关于粤剧,也关于传统艺术的传承。

下一个四年,还望再见。

评论
热度(2)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