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粤剧安利向】食用爱豆的N种方式4

今天要讲李大师系列,不喜可点叉(x)


《金石牡丹亭》



爱豆接李大师的第一单生意,彼时是作为佛山团班底的加顶客串,宣传时名字前面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花头,只得“国家一级演员”六个字罢了。2014年8月22日在友谊剧院上演的时候其实很想去看,因为三大男神级文武生的阵容,很难不动心;但后来又听说这部戏的故事很那啥……犹豫一番之后又为着有其他事情,最终没去成。于是现在才来憾恨不已,因为后来再没这版本这阵容的现场能看了——至于为什么我会把日期记得那么清楚,皆因第二天就是823,嗯……

到后来再看就是视频了,当时电视台有播,是DVD的删节版(部分场次有砍头去尾),我刷完整部除了对其中的唱词黑线直下三千尺之外,就是被那位喜剧感满满又貌美如花的陈老师——

萌!得!七!荤!八!素!

谁说挂须不能貌美如花!我就觉得爱豆的陈老师特别美,美胜画中仙!哼唧!

(不要跟迷妹谈论客观理性,迷妹没有这种东西!)

陈老师是爱豆第一个给我好感以上感觉的角色,在司徒爷爷之前,我最喜欢爱豆的角色就是陈老师了。很多人提到李大师,第一反应就是“切~”,随之是满脸不屑;就连有些对粤剧不甚了了的人,也会说嘴“看不得这神棍在搞坏粤剧”。可能一两年前我也这么觉得,可是现在再想:每年都聚集豪华阵容打造好几部视听效果都很精美的戏,有什么不好?观众乐得埋单,演员老板乐得赚钱,市场由此兴旺,大家都开心,有什么不好?姑且勿论电影都有文艺片和商业片之分,而李大师的出品可比国产烂片良心得多,能约请到那么多大咖加盟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再说李大师看大咖的眼光一直很好,每次安排的角色都很适合发挥其人之长处或是潜力。就像爱豆这个陈老师,在此之前多少人不知道他其实能演很好的须生?(陈老师按行当严格来说应该算末角)不知道他一反平日戏路是如此能搞笑卖萌?不知道他唱着那么佶屈聱牙的词依然能当小曲天王、唱功担当?大概因为表演实在出彩,其时就有评论(很大可能应该是水军)说这是牡丹亭史上戏份最重的陈最良——明明只是个串场配角,最后占到的出场比例跟男女主都不相上下了。

全剧我最喜欢的一折是倒房窥艳,翻来覆去看最多的也是这一折,因为实在精彩好看。精彩的不止在爱豆(虽然他是最大的亮点),更在三个老倌之间的默契配合,火花擦得尤其闪。金石牡丹亭的舞台布景虽是实景,但这一折里却很多虚拟表演,比如陈老师搬石头窥看门窗,杜丽娘魂魄在墙壁间穿行……那道无形的墙,杜丽娘那摸不着的形体,观众却感受得实实在在。另外我也尤其喜欢这一折中的感情交流,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特别考验演员之间的配合,俏皮的丽娘、冷面笑匠柳梦梅、傲娇搞笑的陈老师(无误)共同构成这么一段诙谐暖心的小过场。听说如果没爱豆出演最良公的话就会把这段砍掉……想想真是太可惜了。

 

《情话苏东坡》



这部戏大概是我打脸最厉害的戏也不一定,只是前后两次的观感都是真实的心情反映,倒也没什么不可对人言的。

第一次看的是电视台录制的在香港上演的现场版,当时的感觉是雷到要升天,差点就渡劫,虽然爱豆的苏轼真的很美(尤其服饰真的很清雅有品味),但感觉很大程度就是他本人太美,与角色不大相关。而除此之外整部剧就是shi一般的存在:难以言说的恶俗情节,随意更改的历史典故,荔枝可以治瘟疫,送予弟弟的《水调歌头》变成送予妓女,最后结局连惩恶扬善的爽感都欠奉……以至于我看完之后马上跑去翻出《东坡与朝云》洗眼——虽然那部被戏称为“惠州旅游风光宣传片”,情节故事寡淡得乏善可陈,但相比之下,真是正常到令人感动……

及至今年这部戏出碟,我本着集邮务必集齐的心情跑去香港顺便买这套,这才意外发现香港粤剧观众对这部戏的受落程度相当高,宣传时说这部戏将我爱豆自己和剧团在香港一炮打响原来……真的不是开玩笑啊……两边走动多了会发现省港两地观众在审美倾向和对戏行的认识上都有明显差异,李大师的戏具备更多的港式传统风格,那些重口味梗联想一下港式无厘头屎尿屁……加上内地观众又不一定有那份唐涤生情结,看不习惯真的太正常了。

重新看回这部戏,抛开那些惊人的噱头之外,主题其实非常正经,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耿介正直的文人在礼崩乐坏、人人逐利的世道中所必然遇到的坎坷。故事当然少不了生旦的爱情戏,但那并不是主要的,甚至还颇有礼有节,到最后都不过是名义上的夫妻,马盼盼为了苏轼的名声考虑连这个名义都可以不要。而苏轼之沉郁顿挫、豪迈洒脱,不管在唱腔表演还是在情节处理上都有着意表现。泛舟小赤壁那幕的设计其实挺美的,拍出来的剧照尤其有意境,那一僧一道、一琴一剑、一阴一阳的情景假如不是口头说破,而是留待观众体会,直接表现苏轼在浪涛朝天中凿石题词的潇洒,其实是会格调高很多;非要说出口,就显得太神棍了……

全剧有不少动听的唱段(不看词的话……)特别适合爱豆和咪姐这等“唱得”之人来发挥,李大师也看中这点,此后每一套戏爱豆都是从头唱到尾,而且功架难度还一部比一部大,也是心疼他……万万想不到重看时最让我有震撼触动感的,是那段当初恶心得要吐出来的袜子汤。彭哥饰演的章惇让我想起电影《莫扎特传》里的萨利埃里。记得有评论质疑,章惇既然仰慕苏轼的才华,本身也是个文人,为什么还要用袜子汤这种侮辱斯文的方式羞辱他?但这次看的时候我倒觉得很可理解,当凡人费尽毕生努力、发现都无法追及天才的随意一挥,再多的仰慕都会被深沉无力的挫败感淹没,取而代之的则是把天才抹黑、扼杀、看他在泥泞中挣扎的恶念。袜子汤的戏谑编排某种程度上反而转移了观众对乌台诗案这桩更为狠毒的陷害的注意力,让人觉得章惇这个搞笑的反派也不是那么可恨,而且最后他一跌一扑地为自己孙子求药,好似就已经算清偿了他自己从前的戏谑一般。但苏轼对他的原谅,也是不愿原谅也得原谅,那种深重的无奈感其实贯彻了全剧始终,反而是紫微道长忽然又送了一车荔枝来这情节纯是为HE而HE,有些儿戏了。

剧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爱豆仰脖把袜子汤一饮而尽,然后应着锣鼓背场把碗猛地一扣,其中之豪迈激越、横眉冷对真是苏透天际。曾经以为爱豆戏路虽宽,唯一演不来的就是纯然阳刚正气的正面人物,看到这幕就觉得我到底还是把他看低了。

 

《李白红梅》



这部戏最有趣的地方在梗,不过这梗是完全照搬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连细节都不带改,只是换成了中国唐代背景、放到了李白身上罢了。你说李大师抄袭,戏曲移植改编一贯有之,只要不是原封不动原词照套、连舞美设计音乐都一并拿去,出处都不注明、硬说是自己的东西,通常行内都是默许的。或者你可以说戏曲圈中缺乏版权意识,可对于一门舞台艺术而言,受时空条件限制,一场演出再多也不过是那么一千几百号观众。要生存,流传比藏着掖着重要得多,不能传播开去便不会有多少人来认识你。

这部戏我看过两次现场,两次都觉得蛮好看的,第二次甚至觉得被虐到。一个开始时轻佻薄幸的年轻人,经历过一番奇峰跌宕的大冒险之后回归平静,蓦然回首始觉情根深种,而遗憾却再也无法追回,故香依旧,故人已杳……这份惆怅在那首使用电影原声音乐改编的曲子中体现得特别深刻,如同用英文唱粤剧没什么违和感,用粤剧腔唱粤语填词的英文歌也有特殊的韵味,惆怅在悠扬的乐韵中流转,直至填满了心胸。世间最可伤者,是当你明白一切,最珍视的东西却已永远失去,那种追悔莫及是会让人奋不顾身去试图弥补遗憾的。所以李白最后跳入镜湖的举动真的很可理解,而看完整个故事回头再看一开始老年红梅与青年李白的相遇简直令人神怆。爱豆那张写满“无情渣男”四字的脸演这么一个角色毫无疑问有加成效果,而咪姐更擅长在一瞬间抓住观众的心,这部戏于他们两人而言都是很合适的。

这部戏里的李白,除了月下独酌那段……讲真实在没有什么“李白”的感觉,基本就是个走俏皮风格的小白脸,论潇洒豪迈还不如上一部的苏轼。其实这是剧情设置的锅,因为需要照套《时光倒流七十年》的情节,这里的李白只能有这种个性——但这部戏却开启了爱豆演李白的大门。专场时那段独幕戏《蜀道难》实际上就是化用自月下独酌一场,编曲上与《三仙李太白》也有很多既视感,这段综合的再创作实在太惊艳了,用多少赞美之词都不嫌过。以前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爱豆很适合李白,演员演啥像啥是基本素质,但总有一些角色人物是特别适合、发挥得特别好的。爱豆每次演李白都有种灵魂在燃烧的感觉,外表文意风流,内心疏狂不羁……那份热忱都会强烈地传达给观众。用朋友的话来说,爱豆演其他角色只是上班滴卡兢兢业业,而某些角色你能感受到他的真爱、觉得是“粤剧真有意思”而不仅仅是在上班。而这样的角色,李白必须是其中之一。

——光为了这点,我也想感谢李大师。

曾经有人专门跑来跟我说:李大师的戏,没有老倌就是一坨屎。

这话有道理,但说得还不够完备,应该说:

没有老倌,大部分戏都是一坨屎。

然而李大师的戏就是有老倌,你有吗?

好演员能把一部烂戏演得好看,差演员给再好的戏都会演砸。所以我根本就不相信会有“戏担人”这回事。


评论
热度(1)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