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盘点】那些年追过爱豆的戏(8)


*爱豆演得最多的戏之一,自称里面那段二黄唱过上万次。这部戏原名《西施》,是薛觉先的首本名剧之一。其实作为“万能泰斗”,薛觉先很多名剧他都还兼演过女主角,《西施》一剧留下来的剧照也是薛觉先饰演西施(记得好像是《女儿香》,薛觉先演过里面几乎全部角色),所以传承经典致敬传统,我们的文武生是不是都该去挑战一下女主角才算是完整继承薛派优良传统呢?爱豆虽然没有演过西施,但他所演的范大夫的颜值碾压全场,甚至碾压他所有演过的其他角色。这其实是一件很可奇怪的事情,毕竟人脸轮廓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定,小生妆画起来也大差不差,但爱豆只要演范蠡就是超乎寻常的好看(还必须是长剧,有时折子戏因为各种原因,不一定有那么细致),自上妆阶段就已经很迷人。我开始以为只是偶然,但跟过四五次《范蠡献西施》的现场,又横向比较过爱豆的其他剧目和角色,发现事实就是这样,他的范大夫美貌程度就是比其他角色要上一个台阶,简直艳压群芳。这部戏既然本名《西施》,那就算现在改成一个以范蠡为主语的剧名,都改变不了是以西施为主角、范蠡只是顺便过路的故事架构,上半场结束后到最后一场梦会太湖之前,范大夫有足够的时间在后台吃个饭打个盹。尽管如此这也是一部很好看的戏,具备传统戏所有吸引人的要素:情节紧凑,唱情丰富,甚至还有一定的排场武打。所以能长演不衰至今依然很有市场,还是有道理的。


*从越剧移植过来的剧目,轻松活泼的欢喜冤家类型,在粤剧化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比较生活化、具有灵气的情节和细节,看起来就很生动,是很纯纯甜甜萌萌的少男少女故事。我个人还是相当喜欢这部戏,第一次看是接在某场一言难尽的《范蠡献西施》的第二天,爱豆和咪姐搭档,让我整个精神状态都获得了救赎,于是马上毫不犹豫就买下《李白红梅》的票(?)。爱豆演这个戏是天然合适的,大抵因为性格上有某种相契,演起这类怂萌贱贱的,信口鬼扯,调皮鬼马,随时随地都能无负担地噘嘴卖萌的角色,简直不要太得心应手。这也是一个仗着自己好看就为所欲为的典型,不然怕不要死上十七八次。偶尔心情不好也会翻出这部戏的视频来看,看着蹦蹦跳跳摇头晃脑的封家公子,只怕不管任何年龄都要生出怪阿姨的心情吧。


*艳压群芳二号。实际感受到爱豆版本的魏超仁前,会觉得梅暗香会不会智商太低太好骗,看到之后就觉得……在这样的美貌面前,丧失智商是多么地正常,梅暗香唯一做错的一件事就只有没首先把这个魏超仁打断腿关进小黑屋,让他成了一个蓝颜祸水这样多不好。之前我一直比较想看爱豆演传统版本的《女儿香》,虽然《鸳鸯剑》的改编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应该说魏超仁这个角色是变得更薄弱了,去除了若干情节,削减了魏超仁身上的负面因素,有些洗地嫌疑。然而后来近距离又看了一次爱豆的《鸳鸯剑》,觉得一个人物丰富饱满与否,未必与剧本情节及设定是否丰富正相关,有经验的演员自会将自己对人物方方面面的理解倾注于一言一动之中。那一场《鸳鸯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爱豆表演层次之丰富,他的魏超仁绝不简单是个怯懦小人,贪婪、狠毒、骄横,在犀利美貌的映衬之下是有加成效果的,而这些黑暗的性格面又都来得合情合理,到头来竟不免仍要同情他。此一人之性格变化复杂跌宕,本身就是一台精彩的戏,光观察这些就足以令人看入迷了。


*一般又称为《郭子仪祝寿》,但我还是喜欢沿用《醉打金枝》这个剧名。非常传统的剧目,传统到全本演完要三四个小时,而中间却又大多是鸡零狗碎,比如公主出嫁前是如何刁钻蛮横(传统戏爱用这个桥段来表现女主角的“聪明”),哥嫂是如何搞屎棍给男女主制造冲突矛盾(哪怕闹出很不可收拾的事情最后都会和稀泥地轻松原谅,因为要维护一家亲的主题),老父是如何固执不化……至于男女主本人,通常为了剧情冲突都会把性格扭得相当不讨喜,女主角没有眼色,男主角口不择言,最后酿成的误会看上去都是比较幼稚的,明明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事情非要闹得不可开交。有对比的话就更加感受到《刁蛮公主戆驸马》是同类剧目中的佼佼者,因为收拾得确实精致停当,不会有太过明显的BUG,主人公以及亲属们吵闹之余尽皆非常可爱,让人看得舒坦。《醉打金枝》也像大多数的传统戏,最精彩的只有一折,就是打金枝一段。看这部戏主要是为了看爱豆平时少演的火爆生猛戏路,而且开场有扎靠,帅呆!其余就不甚足道了。


*虽然穿了和范大夫同一套衣服,但其实这个是柳毅!市团里范蠡和柳毅的衣服大多通穿,我观察过后发现区分这两个角色主要看鞋,平民的柳毅穿文生鞋,官身的范蠡穿官靴(《五女拜寿》里的邹应龙做官前后也有这种区别)。虽然只是折子戏,爱豆饰的柳毅气质和范蠡都有明确的分野。柳毅侠义正直,《洞庭送别》这一折里,虽然他心下对龙女也有好感,但都深藏于礼法道义之下,应对都是非常得体端庄,面对龙女的几番暗示不为所动,最后终于是被红叶题诗的哀婉深情所打动。柳毅相较于范蠡,感觉上到底是要更“硬”一些,可能毕竟是因为传承的前辈不同。我还是更喜欢《洞庭送别》多于《洞庭十送》,后者情绪太平为唱而唱,词曲都不甚出彩,前者情感就投入得多,结构也更佳。

评论
热度(2)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