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看戏随笔】香花山大贺寿||一剂暌违60年的江湖大力丸

什么叫传统例戏?我们可以定义为,凡庆典、酬神、祈福而循例演出的仪式性的剧目均为传统例戏。粤剧戏班每到一个新的演出点,在演出正本戏之前,例必先演一些为酬神、敬神、祈福、纳吉的吉庆戏。这些戏的内容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重在表现仪式性的过程。《香花山大贺寿》正是超过百年、甚有影响力的、广府地区重要节庆必演的粤剧传统例戏。其表演程式、唱念做打、锣鼓音乐非常独特,内涵丰富,蕴含大量有着鲜明广府特色技艺,是珍贵岭南文化遗产,极具挖掘、研究、保护、传承价值。

传统例戏,是一种礼仪色彩浓烈、表现手法独特的戏剧样式,只有大致故事,却无矛盾冲突,情节和唱白也很简单,更多是热闹场面的铺排和表演技巧的展示,给予演员很大发挥空间,使各种行当都能各显其能,这就是传统例戏的艺术特色与观赏价值之所在。故此,不能按常规戏剧要素来苛求例戏,也不能以习惯观剧眼光来审视例戏。


——以上,摘自佛山粤剧传习所非遗专项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官方介绍。



最近复排传统戏的风潮很盛——当然,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为优秀传统艺术失传、湮没感到痛心之后,那些埋迹尘土中的瑰宝终于有机会重新焕发光辉了。会欣赏戏曲的人,基本都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我也不例外。所以自年初获知《香花山大贺寿》这部据闻已在内地粤剧舞台消失近60年的传统例戏,经过两年的挖掘整理、即将重排上演时,我是非常期待和感兴趣的,并不仅仅因为这部戏汇聚了22位国家一级演员、15位梅花奖得主、全行合共108人参与——虽然,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噱头。演出之前,我几乎每天都有通过新闻关注该戏的排演进程,看到演员们放弃休假刻苦排练、认真向前辈请教、精益求精的服化舞美设计……真的有为这份致敬传统的热诚感动,事情似乎也在往我所期待的正方向发展。


直到我在琼花大剧院看到这部戏正式上演的那一天……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之后,和我一样感到非常失望,又有多少人想回水——至少我很想。舞台是极其公正的一亩三分地,有多少价值、几多斤两,在聚光灯下、这一方舞台上,全都无所遁形。作为一个非遗抢救项目,这部戏有一个地方在科普意义上做得比较好,那就是字幕除了打出台词外,还插播介绍各个程式排场,讲解剧情含义、编排手法,标注哪些是特有的、有价值的部分。统合一下,这些标注“特有”的程式包括摆花、降龙架、伏虎架、三十六式韦陀架、大头佛、全武行插花、观音十八变、爆桃以及刘海洒金钱等。


先说摆花,唯一“独特”的就是用花瓶道具分别摆出“天下太平”四字——哪天我要用暖水瓶摆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我也能说我很独特……其余织壁、掩门、圆台俏步等本身就是旦角基本功。大头佛就是一个人套着大头佛的头套在拿着牙刷刷牙、拿着毛巾洗面、拿着扫帚簸箕扫地,然后添油装香撞钟敲鼓,毫无艺术加工的生活化动作,没有功底没有美感更没有意义,要称之为程式功架十分勉强。爆桃就是在道具大桃子中藏个小孩儿,洒金钱就是丢金币巧克力,纯属彩头。观音十八变流传下来只余八变,龙虎将相渔樵耕读,每位饰演观音的演员都模仿一段要变化的角色的程式动作,龙虎便张牙舞爪,将行方步,丞相抛须……单独摘出也不过是行当身段。降龙架、伏虎架、韦陀架倒真是个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功架,然而也早已化用在目前还有传演各种剧目中。全武行插花是全场唯一的亮点,可是一来这当中有数十人是武馆武师并非粤剧演员,二来这种以挑战人体极限和危险性博取眼球和掌声的表演,仿佛一下子将时光倒退到几十年前,底层的江湖艺人在卖力气换吆喝,用胸口碎大石卖大力丸——这真的够传统了,可是这“传统”,真是我们需要恢复的吗?



其余就是各路神仙走来走去又一场,走来走去又一场……不自报家门完全不知道谁是谁,技术含量连COSPLAY走台都不如。对了,我还忘记说那个据说辍唱六十多年的昆曲牌子《梁州序》和《三春锦》,这么难得再现的古腔古调,全场皆以录音方式播出,音质之粗劣刺耳与街头大喇叭相差无几,舞台上22个国家一级演员没人有资格唱上半句——独特?失传?珍贵?如此对待“非遗抢救项目”,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传统是个好东西,可以激发起多少人鸡血的保护欲,还能成为粗制滥造的免死金牌。回过头来,我不得不感慨文章开头所引用的官方宣传词写得极富文字技巧:1,这是例戏;2,例戏就是没剧情(允许场次编排逻辑不通);3,例戏就是讲形式(允许无内容地重重复复);4,例戏就是图吉庆求热闹(别跟我提主题意义);5,例戏就是让演员自由展示(别跟我讲严谨规范)——总而言之一句话:这就是传统,传统就是这样。不要反驳,不要抗议,全盘接受就对了。如果你有异议,“不能按常规戏剧要素来苛求例戏,也不能以习惯观剧眼光来审视例戏”——翻译成大白话:看不爽的那都是你没文化不懂欣赏。


这不仅是欺人,更是自欺。


现在不比以前了,更不是你说什么观众就信什么的年代。真当没人看过例戏?真当没人知道什么是例戏?退一万步讲,舞台艺术是给观众看的,艺术价值交给观众检验。堂而皇之把观众“不能要求”写进官方宣传,这该说是太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呢?


保护恢复传统的风潮兴起,恰好证明粤剧行内对传统丢失的忡忡忧心。保护传统是必要的,因为传统是文化的根。然而保护,并不等于恢复。“恢复”是一个应该慎言的词汇,我能理解老艺术家们对传统的爱与情怀,但不是所有东西丢了都必须找回不可,不是所有东西丢了都是因为被偷被抢,有些东西被抛弃、被遗忘、被割舍,最终没有被历史选中得以流传,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当然讲求真实、完整、还原,可是资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一部存在于资料中的戏再现于舞台,它就应该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产生艺术的过程。艺术需要提炼,需要去芜存菁,如果对旧有资料一成不变、不顾时代现实条件地照搬于舞台,与其说是尊重,不如说是懒惰。我们需要保护文化那棵传统的根,难道需要把杂草也来个一键还原吗?



走江湖卖大力丸当然很传统,还很有那个年代的风俗人情——问题是,你让108个行内精英汇聚在现代化的高规格剧场里卖大力丸?而且还加上一个期限,暌违60年,好不令人感慨。可是我花几百块买票坐在台下,除了看得尴尬,还看得痛心。

——以前是要酬神,现在呢?

除非能把这些“传统”真正运用于当下创作的剧目中,真正让它“活”起来,否则还不是像在僵尸脑门上贴符——它是能跳,但它是活的吗?

大清朝已经亡了,就不要复辟了吧。


评论
热度(2)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