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专题采访||理想与现实之境——解析《花月影》与林园生的世界

2017年,是新派粤剧经典代表作《花月影》首演15周年。这部戏因为其华丽精致的舞台样式、丰富新颖的音乐设计、打破传统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方式,在当年曾经广受赞誉,也引来极大的争议,甚至有“是不是粤剧”的争论。11月27日,在“穗港澳粤剧日”演出前夕,笔者就《花月影》的艺术特色和林园生这个人物的塑造,对《花月影》的主演之一黎骏声先生进行了采访。2018年1月8日,《花月影》将在广州友谊剧院再度上演。

(以下Q为笔者,A为黎骏声)


Q:《花月影》首演至今已经过了15年,据我所知累计演出场数也超过一百场,前段时间(2017年7月)更拍摄了电影版。这次(2018年1月)重新上演舞台版,会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会不会有新元素加入?




A:没有。因为当时的排演已经很完美,我们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去打造),可以说已经成为这种形式的一部经典,增加或者减少都会造成不足,所以我们一般都不会再作无谓的改动。因为当年耗费了大量精力,将每个细节已经推敲得很严谨了,包括灯光、舞美、服装等各方面。硬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某些服装用旧了需要翻新——就只有这些小小的变化。另外还有人员,毕竟已经十几年了,肯定会有些人员流动。但主要的呈现方面都是没有改变的。




Q:这次演出还会使用现场乐队伴奏吗?交响乐的部分将如何呈现?




A:现场音乐我们一直采用录播和现场伴奏相结合。交响乐部分我们全部已经预先录制,这主要是在情景音乐、气氛音乐上面;而到了演员演唱的部分,则转入(现场乐队)伴奏。所以我认为这就是《花月影》制作精致的地方,录音和现场音乐之间的转接从来不会使观众有“两层皮”的感觉,不会觉得交响乐录音就很宏大、很有厚度,转到现场伴奏就很脱节。因为我们当时已经把所有元素都考虑进去了,那之间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很多观众也不会留意到哪些是现场的,哪些是录播的。当然内行的肯定一听就听出来了,有很宏大气氛感觉的音乐肯定就是录制的。




Q: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林园生吧~林园生是您的经典角色,更凭借此获得了梅花奖。那么您饰演这个角色有什么心得?他身上有什么特色或者说关键点值得注意?




A:当年这部戏刚推出时曾经有很多争论:到底应该把林园生这个人物如何去定位呢?是将他定义为一个风流倜傥、朝气蓬勃、有抱负的青年军官,还是陈世美式的负心汉?其实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他,这就会发现林园生是比较贴近真实人性的一个反映:任何人当你处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当你遇到(剧中)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去处理。林园生这个人物(的思想)是有反覆的,他一开始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正踌躇满志地要报效国家,结果来到社会之后,现实给予他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他的信念和立场不够坚定,曾经也向恶势力屈服了。到最后幡然醒悟,重拾对正义的认识和人生的追求,思想得到了升华,然后舍弃了功名……其实也不能算舍弃,应该是何总兵革了他的职。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争论。放到现实中,在南疆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很多人会说:“为什么林园生不能带杜采薇一起逃?”这里会有很多现实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功名,十年寒窗苦读(得来了官职),是否值得为了一个相识不够一个礼拜的女孩子舍弃一切功名,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逃跑呢?我觉得一个现实中的人,都会进行这种考虑。其次,他们的爱情是否已经到了生死相许的程度呢?所以这也是通过林园生来揭露人性深层次中的阴暗面。一直以来我都是遵循这样的人物情感发展线索去表现角色,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很有现实意义。现实中能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这必须得有很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才能做到。所以(《花月影》)是从一个比较真实的角度去审视人生和人生态度,到目前为止我都是这样去把握林园生的人物性格的。




Q:您觉得林园生这个角色会不会和传统戏曲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




A:传统角色很多就是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可能因为过去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不同,比如说陈世美或者王魁,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样就会缺少真实的人在人生中的心理转变,以及外界环境影响所导致的世界观的转变。在这方面,现代戏剧则会比较深刻、深入去剖析人的性格,所以它和传统戏曲表现人物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Q:这是否就是《花月影》作为新派粤剧的“新”之所在?它会受到现代戏剧的影响。




A:没错,它具有很多现实意义在里头。如果按照传统审美,对林园生这样的人就会一踩到底,你是反派就反到底,到最后也不会给你一个觉悟、醒悟的机会,甚至会描写林园生就是为了贪图富贵才送杜采薇上贼船。但在《花月影》里展现的,林园生送杜采薇给海盗,其实是迫于压力,送也得送、不送也得送。其中一场,在何镇南抛令箭给林园生的时候,林园生也想一跺脚就走,拒绝接受这个命令,但这时却有四个士兵围着他。这其实就是一种姿态呈现,林园生想不去也不行,因为有人逼迫他去送。实际上,就算林园生不送,也会由别的人去送。只不过何镇南出于嫉妒的心理,这杜采薇不肯听他命令唱曲,却偏偏钟情于林园生,那他便故意刁难林园生,偏要林园生去送,如果不送的话就会由四个士兵押着他去送。林园生送杜采薇上船只是一个表面事件,何镇南其实就想用这种方式来屈辱林园生,给林园生造成更大的痛苦。从这个侧面便映射出何镇南作为南方一霸的霸道,以及丑恶的心态。




Q:林园生没有选择死亡,最后登上红船、加入了戏班,这能不能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A:所有的故事最后不一定非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很多事情可以交给观众自己去想象。何镇南叫林园生回家耕田,难道他就真的要回家耕田吗?他不会耕田啊,他是读书人,只会写字。结局我们都可以设想,这里就留下一个很丰富的想象空间。说不定林园生后来就成了咱们红船戏班的开戏师爷,因为他有文化啊(笑)。以前红船戏班里的人大多没有文化,因为家境贫寒,穷人家的儿女没有出路就交给戏班,有口饭给他吃就行了。因为有戏演就有得吃,运气好的话还能成为名角儿,当红的老倌之类。这其实是个泛指的概念。自从戏班有了高文化水平的人士进入,我们的戏曲不断地受到这类人影响,内涵等各方面也就不断得到提升——你可以这样去设想(林园生的结局)。




Q:有人说林园生这样的结局对比他之前的行为和造成的影响,好似太轻易就饶过他,还让他可以上红船开启新的人生,这样会不会使这个故事对现实的鞭挞力度就小了呢?




A:我觉得这大概是观众一种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其实林园生并没有做过坏事。可能有人会反对,说“怎么会啊林园生他那么坏”——可是林园生坏在哪呢?他没有坏过啊。他不像王魁,对焦桂英骗财骗色,在最落魄的时候别人救了你,一朝得志却抛弃人家——林园生没有做过这些,他本来就是个军官,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在他所有的行为之中,观众觉得无法接受的只有:第一,他没有挽救杜采薇,杜采薇都愿意和他走了,他为什么不愿意和杜采薇走。可是林园生不愿意和杜采薇走,这并不是林园生的错。较真点讲,甚至该说是杜采薇的错才是,因为她太傲气,得罪了何总兵——当然了,最终应该是总兵(何镇南)的错,因为他勾结海匪,而林园生是没有错的。第二,是他押送杜采薇(给海盗)。我刚才也说了,不是林园生自愿要押送的。一个总兵部下有如此多的兵将,难道他就差你林园生一个人去押送杜采薇给海匪吗?这是何镇南的刻意为之而已。所以说最后为什么要给林园生这么“好”的一个结局呢?其实我认为这也不是多“好”的结局,对林园生来说。(对比林园生的行为)到底还要怎么做才能满足观众的愿望呢?难道真要把他杀了,或者去投河殉情吗?不是的。最后林园生的觉悟,也不是单纯因为对杜采薇的爱和惋惜而产生的觉悟,而是整个人生态度、对社会(理解)的醒悟。他应该是这种“大”的觉悟,而不仅是男女之爱的“小”觉悟,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他的军职已经被何镇南革除,在功名追求一事上他已经无事可做;可另一方面他又看透了人生,人生态度变得很积极,甚至将来他也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




Q:您如何理解林园生最后所见到的“那一个”杜采薇?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A:这当然是意识流的东西,一种幻觉,是他内心的幻象。他是借杜采薇之口来唤醒自己,讲出“难道你除了当官为吏……”这句话的。其实林园生当时已经想死了,他已经在往河边走,准备去投河。因为父母对他一生梦求就是功成名就,而他自己也经历十年寒窗苦读,那么辛苦才搏得大好前程,如今一旦化为乌有,真是没脸回去见爹娘和乡亲父老,不如投河死了算。当其时杜采薇已经死了,其实她是不可能出现的,那只是林园生在“那一刻”从心里幻化出一个杜采薇的形象。因为林园生对杜采薇是有感觉的,他会想如果是杜采薇,她会如何看待我这种行为呢?她会说:“难道你除了当官为吏就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吗?你抬头看看,前面不一样是海阔天空。”意思就是,你放眼这个世界,天大地大,有很多事可作为,你可以不必求死。到这一瞬间,林园生才彻底觉悟。

评论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