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看看戏,逛逛拍拍不亦乐乎

看戏随笔||教科书式粤剧——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段时间去看了国家非遗项目粤剧传统戏《虎将马超》的重排演出。

两年前我曾看过这部戏的首演,记得彼时对省一团一众青年演员的落力演出印象不错,饰演马超的黄春强在剧中挑战了做功和唱功,有颇不俗的表现。于是在看完广州首演后又追去香港再刷了一遍,之后长达两年再没看过这部戏(似乎也再不曾演过)。这次重排听说是大改升级版,我带着几许期待、几许陌生的熟悉感进场,结果开锣一个小时了,看得精神涣散、昏昏欲睡。到战冀州时当即抖擞精神,仿佛垂死病中惊坐起;战冀州一过,又困得找不着东南西北了。

看得无聊,首先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我自问看戏还是比较认真专注的,毕竟在学校读过七年哲学,对艰涩沉闷的抗耐性非常高。饶是如此还是顶不住困……所以当此时心下犯起狐疑:莫不是之前的印象错了?还是现在变得太过挑剔?急忙用手机翻出两年前的观后来看,结果发现当年感受其实也一模一样……于是释然了:我和这个世界,原来都没有变化太快。


《虎将马超》虽名传统戏,但应该理解成“由传统功架、唱腔、排场组成的戏”,实际上传统剧目并无这么一出,只是由若干存有底本的经典折子戏添加过渡关目、首尾桥段拾缀而成一部可以完整演出的长剧。以这种方式编撰的传统戏相当多,比如《三气周瑜》《赵子龙催归》等(咦怎么都是三国戏)。这种传统戏通常有两大特色:第一,情节简单而且不大完整,要不有头无尾,要不有尾无头;第二,非常依赖演员的个人能力。一旦演员的个人能力不足以控制舞台,剧本的结构缺陷就会尤为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虎将马超》这部戏与《三气周瑜》在类型上很相似,唱做并重,文武兼备——换句话讲,文场唱到死,武场做到死,对演员体力和功底要求都很高。看演员拼尽全力去完成的戏,肯定很值得欣赏吧!理论上如此,实际却未必。至少,如果你抱着看《三气周瑜》的期待去看《虎将马超》,那很可能会失望:它不是没有高难度又比例大的武场,不是没有大篇幅的唱段——这方面《虎将马超》非常足料,全场包括中休足足有3个小时——但它缺乏一部舞台戏剧最基本的要求。


好看。


坦率地说,除了战冀州确实是一段技与艺都捶打精细、扣人心弦的好戏之外,其余两个多小时,一点都不好看。正如我两年前的观后里所写的那样,《虎将马超》全剧所有情节、设定、人物安排都是围绕这个最经典的“战冀州”展开,为了迁就战冀州,这些剧情和设定都以一种很不合“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扭曲地存在着。前头三场都是铺垫,讲述马超西凉军与羌族结盟、马腾奉召入京被曹操所杀等事迹,顺便点到马超妻儿——情节不少,演得极平淡,平铺直叙得跟读剧情介绍没有区别,除了马超出场时那身五色飞裙传统大靠因为少见而比较亮眼外,其余就是刻板机械的演出,我接受了马家满门是个忠孝仁义美的五好之家的设定,却接收不到与之相关的感情表达。战冀州之后的数场亦与前面三场类似,每个角色给人的感觉都非常虚泛,仿佛一群头上顶着名字的NPC——有功底,有技巧,大家都很努力,但我坐在台下却不像在看“戏”,倒更像在上课,连那种强打精神但依然昏昏欲睡的感觉都十分相似。


如果说一部好戏就像金庸或黄易的小说一样让你读得欲罢不能,那《虎将马超》之于我大概就像是教科书:它具备实实在在的知识份量,哇!南派技艺!哇!城下三摔!哇!传统唱腔!……可是却枯燥、教条、满满都是大道理。我这里当然不是说教科书没有价值。知识就是力量,学习使我进步——它只是无趣罢了。


近年来有个倾向颇奇怪,新排演的剧目——尤其是一些复排传统戏——极不愿意考虑观众的观赏感受,首先想的是我要展现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我要传承什么……并自顾自地定义:它们都很有价值!不过这也难怪,现今体制下,观众早已不是什么衣食父母,观众感受如何根本不值一提。这类剧目都很像教科书,只一味单向传递信息,占据知识的制高点宣讲说教,站在“无知之幕”后的观众除了面无表情来个金正恩式鼓掌外,连说一句“不好看”的权利都没有——对啊,怎么能说不好看呢?原汁原味南派武打,失传已久古老排场……这都不觉得精彩,你肯定重文轻武,你肯定重唱轻念做打,你肯定被北派的花拳绣腿洗了脑!


在此也想感慨一句:这年头,在台下当个观众也挺难的。

看戏少,说资历浅不懂欣赏;看戏多,说食古不化还是不懂欣赏。

不接受观众意见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反正观众的意见也并不重要——可是这正常吗?戏剧难道不应该面向观众?所有的表演,不管是文是武、四功五法,传统也好创新也罢……难道不都应该用于塑造人物?不然怎么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呢?拒绝观众反馈、无视观众感受,单纯只为展现某些技艺又缺乏可看性的粤剧,只能称之为教科书。如果这类教科书式粤剧只对在校学生演出、作为资料保存又或者是公益科普,那亦尤自可;但问题是这些戏很多还是公开售票的,往往还票价不菲,比如前段时间的《香花山大贺寿》。

既然售票,那便构成交易关系。都说顾客是上帝,但粤剧观众估计比较难拥有上帝的感觉,因为教科书大抵是世上最难维权的商品之一。你不能因为教科书写得太晦涩、文笔太干巴巴没意思、看不下去而要求退钱——看不进去?那只是你不爱学习。

可是看戏的本质是娱乐,我花钱买票找的是能愉悦身心的乐子,结果你收了钱,递给我一套《十年高考、三年模拟》并告诉我刚才交的是学费……这应该,叫欺诈?


粤剧,乃至戏剧,追求可看性是义务,并非是权利。放下教科书,也让我这等小戏迷过一把上帝的瘾吧。


评论

© ID2552160 | Powered by LOFTER